2025年8月,南海成为了全球战略博弈的焦点,场面戏剧性十足。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刚刚在美国遭遇冷遇,回国后立即联合印度海军在黄岩岛附近展开联合巡航,试图借几艘军舰展现“肌肉”,挽回颜面。此举显然是想通过军事演习吸引外界注意,然而就在此时,中国东海的数万艘渔船已经在海面上展现出壮观的景象,带着强烈的象征意义穿梭在海域。这一幕,比任何外交声明都更为有力地宣告:南海的主导权,从来就不在这些远道而来的“临时演员”手中。 马科斯此番举动显然是焦急的,他满怀委屈离开了华盛顿,原本寄希望于借“对华强硬”获得美国的实际支持,结果美国总统却在公开场合放言“不介意菲律宾与中国改善关系”,让马科斯陷入了尴尬的境地。讽刺的是,菲律宾政府曾高调宣布开放四个新军事基地供美军使用,使美国在菲律宾的军事存在增至九处,但这步棋无疑成了“肉包子打狗”的反讽。 急于挽回形象的马科斯很快飞往新德里,与印度海军启动了首次联合巡逻。印度派出了“德里”号导弹驱逐舰、“沙克蒂”号综合补给舰以及“基尔坦”号护卫舰,菲律宾则出动了两艘护卫舰配合。表面上看,这一阵容似乎还算体面,但实际表现却堪称灾难——原本计划在黄岩岛周边进行的“威慑性巡航”最终变成了印度军舰在10公里外绕圈的小心翼翼行动。这种“雷声大雨点小”的作法,连菲律宾媒体也开始调侃其尴尬表现。
展开剩余45%马科斯政府显然误判了两点:一是高估了美国在南海介入的决心,二是低估了中国在维护主权方面的决心。从杜特尔特时期的务实平衡到如今的冒险投机,菲律宾对华政策的误判正在付出代价。而印度作为一个“域外玩家”的插手,除了为莫迪争取几天的头条外,实质上对改变南海的力量对比没有任何帮助。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中国的数万艘渔船出海的画面,成为了2025年夏季最生动的战略教材。当其他国家的军舰仍在计算“安全距离”时,中国的渔民已经将自己的生活与生产深深根植在这片祖宗海。这种根植不是通过一次或几次军演能够动摇的,它经过了休渔期的生态养护、海警船的日常护航、以及几代渔民的生计传承,最终编织成了一个任何外力都无法撕裂的现实存在。
发布于:天津市翔云优配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